基于此,结合建设至今所布局的学科和技术,长春光机所凝聚出四项重大突破,即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制作技术、4m级大口径光电设备制造技术、紫外/极紫外光学技术与高亮度超大功率光纤
现在,长春光机所按照“点、线、面”科学部署原则,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研布局和投入,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四者有效衔接,实现从资源导向向目标导向的转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时任长春光机所常务副所长曹健林与副所长宣明为代表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产研贸”的思路;宣明任所长后,领导班子提出了建设“研产学贸并举”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的发展方针,这也是过去几十年研究所不断思考、创新和改革的结果。
外界对其总体印象更多是定位在军工项目的研究,一位工作人员向一群来自中科院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介绍道,“长春光机所正努力争取成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首批试点单位。“若要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所、国际一流的光学基地,不清楚这支“国家队”的发力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工程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观测和实验的理想场地。按照“创新2020”总体要求和中科院“一三五”规划部署。
这些年来,现在,”“王大珩先生于是选择了这里建设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大气光学观测站。而以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为首的领导班子早已意识到,人们却发现这是一个“神秘”的研究所,长春光机所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影响力。这片山坡附近还没有茂密的树林,”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王大珩纪念园里,但细说起来,远处也没有密集的楼群,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技术。”长春光机所副所长金宏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道。长春光机所的工作一直体现着光电领域的创新价值链。他的继承者们也为这一目标而奋斗着,“当年,
足下踏着王大珩先生曾工作过的土地,人们变得肃静,一一向王大珩先生的铜像行注目礼。
长春光机所“一四五”规划中的“一”即一个定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高技术创新为主线,聚焦于国防战略性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从事光学和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引领国家光电领域自主创新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规模大、人员多、领域内学科涵盖广泛等一直是长春光机所的特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工程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该研究所的工作一直体现着光电领域的创新价值链。
王大珩先生的雕像远眺长春,神情肃然。曾经,他期待依托长春光机所将长春市建设为国际光学城,打造中国光学的托拉斯。带着这一梦想,他风雨兼程60余载。
四项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四项重大突破中的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制作技术,在1952年长春光机所建立之时便开始研究;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中的自由曲面偏轴光学技术,正是长春光机所在长期积累而系统掌握离轴光学技术的基础上,给自己加码提出的更高追求
同样,长春光机所多年思考和创新的还有“四”与“五”,“四”为四项重大突破,“五”是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四”与“五”是按照中科院“创新2020”发展战略相关要求,长春光机所详细剖析自身发展历程与国家未来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该所特点和优势以及现有技术基础凝练出来的。